铁铉并非传统的汉人,他是元朝时期回回人的后裔,家族在很早以前便已迁居中原。元朝灭亡后,他的祖先逐渐融入了明朝的社会,成为其中一部分臣民。
自幼便接触中原文化的铁铉,成长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学习才能。在他二十多岁时,进入国子监深造,成为一名国子生,成绩也颇为优秀。
在洪武年间,朱元璋决定从国子监选拔官员。铁铉凭借突出的成绩被选中,担任了都督府的断事官,负责审理案件。铁铉在审理案件时总是公正严谨,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,许多悬而未决的案件在他的精心审查下最终得到了公正判决。朱元璋对他倍加宠爱,赐给了他“鼎石”这一名字。
展开剩余85%然而,洪武三十一年,随着朱元璋的去世,建文帝朱允炆继位。刚一上任,朱允炆便开始着手削藩,立即剥夺了五位藩王的爵位。
建文元年,朱允炆对当时权势强大的燕王朱棣有所戒心,便通过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,指派谢贵与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等措施,试图控制北平的军政大权。此外,朱允炆还在周围区域做了布置,命令宋忠驻扎开平,并调走了原本属于朱棣管辖的军队。
身为朱元璋钦点的重要官员,铁铉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建文帝的青睐。朱允炆任命他为山东参政,赋予了他更重的职责。
然而,不久后,朱棣策划的靖难之役打破了这一切。建文元年七月,朱棣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迅速平定了北平及周围地区,征服了大量朝廷的军队,令自己掌握了多达十万的兵力。
当建文帝得知朱棣的叛变消息后,虽不惊慌失措,但也开始密谋反击。他立即任命了耿炳文为主将,准备率领十三万军队北上讨伐燕军。同时,山东、山西、河南三省也开始全力为朝廷军队提供粮草,铁铉作为山东的参政,亦负责粮草的调度工作。
然而,朱允炆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十三万大军,他没有料到朱棣的燕军素质远超朝廷军,且朱棣的军事才华也毫不逊色于耿炳文。双方在雄县爆发的激战中,朱棣利用虚张声势策略成功迷惑了耿炳文,使得朝廷军采取了过于保守的防守姿势,最终导致了一场惨败,三万余朝廷士兵死于沙场。
战败的消息传来,朱允炆怒火中烧,迅速罢免了耿炳文,并开始物色新的指挥官。在这一过程中,朱允炆的亲信黄子澄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,声称他熟读兵法、身为名将的后裔,是最合适的人选。然而,李景隆虽然身为李文忠的儿子,却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,被史书记载为“寡谋而骄,色厉而馁”,甚至只能在纸上谈兵。
黄子澄推荐李景隆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私交,还因为李景隆是朱允炆的表兄弟,关系极为亲密,因此朱允炆最终同意了这一提议,决定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,率领五十万大军继续讨伐朱棣。
然而,这一任命无疑是草率的决定,显示出朱允炆缺乏可以依赖的重臣。而朱元璋时代,大量的功臣已经被清除,尤其是武将,留下的都不再是能打仗的能人,因此无法避免地只能让耿炳文这样的老将继续担任重要职务。
果不其然,李景隆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糟糕,毫无军事战略可言,使得燕军连战连捷,甚至在德州失守之后,李景隆弃军逃至济南,留下了只剩下少数守军的盛庸顽强坚守。
此时,铁铉的角色再次显现出来,作为负责调度粮草的官员,他深知济南的战略重要性,若此地失守,燕军不仅可以南下攻打南京,还能巩固自身的防线。于是,铁铉在夜幕降临之时,悄悄潜入济南城,与盛庸一同誓言必定守住这座城市。
就在朱棣亲自带兵逼近济南城时,他采取了“软硬兼施”的策略,派遣信使射箭进城劝降。铁铉巧妙回应,发出一支箭上挂着《周公辅成王论》,以此提醒朱棣应当效忠明朝。
朱棣不以为意,决定强攻济南。但铁铉早有准备,早早加固了城防。接下来的几个月,燕军围攻济南未果,甚至准备动用洪水攻城,铲开黄河堤防,放水淹城。铁铉看在眼里,心生一计,开始策划诈降,放松防守,诱使朱棣进入城中。
朱棣果然上当,带着一小队随军进入济南城,铁铉暗中安排了千斤闸装置,准备在朱棣入城时一举除掉他。然而,千斤闸只砸中了朱棣的坐骑,差点将他杀死。最终,朱棣狼狈逃回营地。
愤怒至极的朱棣再次发起攻城,并不断派遣精锐部队逼近济南城。铁铉依旧坚守在城头,继续组织反击,多次打击燕军。而朱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,最终因姚广孝的建议,决定撤兵重整。
铁铉的果敢与机智无疑为朝廷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,甚至一度让燕军陷入了困境。经过数月的拉锯战,最终朱棣被迫撤军。铁铉带领部队追击燕军,并成功夺回了德州。
这一战,被称为济南之战,而铁铉的英勇守卫,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赞誉。许多人视他为“城神”,认为他不仅捍卫了济南,更通过巧妙的军事策略,为明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朱棣并未因此放过铁铉。战后,他带领军队攻入济南,铁铉虽然顽强抵抗,最终未能抵挡住朱棣的进攻,只得带着少数部下逃亡。
朱棣之后命人追捕铁铉,并将其带至南京。当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时,铁铉坚决不跪,痛斥朱棣为篡位之贼。朱棣气愤至极,令其遭受极刑,但铁铉依然保持刚毅,直到死去。
这位铁骨铮铮的忠臣,虽未能最终生还,却永载史册,成为忠诚与勇气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2020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